核心取决于仓内的存储温度要求、地理位置(气候条件)以及运营成本控制目标。对于多数涉及低温存储(如冷藏、冷冻)的生鲜仓,地面保温是必要且性价比高的工程措施;若仅为常温周转仓,则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。
一、判断 “是否需要地面保温” 的 3 个核心依据
1. 仓内的温度需求(关键因素)
生鲜配送仓的温度分区直接决定地面保温的必要性,具体可分为三类:
冷冻区(≤-18℃)/ 深冻区(≤-25℃):做地面保温。
低温环境下,地面以下的土壤温度(地温)远高于仓内温度(尤其在非寒带地区),热量会持续通过地面传入仓内,导致制冷系统负荷骤增、能耗飙升。同时,若地面无保温,仓内低温可能使地面下的水分冻结膨胀,造成地面开裂、起鼓,破坏仓库结构。
冷藏区(0-10℃):建议做地面保温。
虽温差小于冷冻区,但长期运行中,地温与仓内温度的热量交换仍会增加制冷能耗;且冷藏区湿度较高,无保温的地面易因 “温度差” 产生结露,导致地面潮湿、打滑,既影响货物存储(如纸箱吸潮、货物霉变),也存在安全隐患。
常温周转区(15-25℃):可选择性做。
若仓库位于南方高温高湿地区,或需短期存放对温湿度敏感的生鲜(如叶菜、浆果),地面保温可减少夏季地面吸热导致的仓内升温,辅助空调系统节能;若位于北方干燥地区且仅做快速周转,不做保温影响较小。
2.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
北方严寒 / 寒冷地区(如东北、华北):
冬季室外温度低,但地温相对稳定(地下 1 米处年温差通常不超过 5℃)。若仓内为低温区,地面不保温会导致 “双向换热”—— 室外冷空气通过墙体渗入,地温热量通过地面渗入,双重增加制冷能耗;若为常温区,冬季地面易因 “地温低于室温” 结露,建议补充保温。
南方高温高湿地区(如华南、华东):
夏季地温与室温温差大(地温约 18-22℃,室温可能达 30℃以上),地面会持续吸热导致仓内升温;同时高湿度环境下,无保温地面的结露问题更严重,即使是常温仓也建议做简易保温。
温和地区(如西南部分区域):
地温与室温温差较小,若为冷藏区可做薄型保温,冷冻区仍需标准保温。
3. 长期运营成本控制
地面保温的一次性投入(材料 + 施工)约占仓库基建成本的 5%-10%,但能显著降低长期能耗成本:据行业数据,冷冻仓若不做地面保温,制冷能耗会增加 20%-40%;冷藏仓会增加 15%-25%。以 500 平方米、日均耗电量 1000 度的冷冻仓为例,若电价 0.8 元 / 度,每年仅电费就会多支出 7.3 万 - 14.6 万元,远高于保温工程的一次性投入(通常 10 万 - 20 万元,可通过 2-3 年的能耗节省收回成本)。